[替自己的臉書斷捨離]
今日在一間我很喜歡的咖啡室,碰到一位從事設計的友人.他是香港地少有攞個心出來做設計的,幫很多非牟利機構從內到外脫胎換骨的人,很厲害.早前一個網媒誕生,他一直有跟傳媒人交手,交出很漂亮又實用的網站.他很知道我們業內的煩惱.
碰了面,又再像城市論壇,我又忍不住說,現在臉書令很多傳媒人又愛又恨,逼着要玩一個遊戲,像和魔鬼交換新聞的靈魂,為了更多點擊而各出奇媒.這個點擊可是要了新聞人的老命的,因為你上一個帖沒人看,之後做得多好也會失去讀者,是誅連九族,累街坊的.
而做一些獨立而有心的報道,或冷門的資訊節目,就更加石沈大海.今時今日,沒有人like share就像不存在過一樣,在人世間接近不留痕.一位友人寫了一篇短評,有人點名反駁其文章,這種撕裂傷害或許是真實,但我們做記者搞到好似做藝人一樣:有人鬧總好過沒人提,有時寫文章像把石子拋進一個不見底的井口,連「撲通」那一下聲音都聽不到.
今時今日做記者,面對前所未有的存在危機.不只是金錢回報上的,還是一種形而上的:究竟我們存在還有甚麼價值.---除了拿點擊.
李立峯早前和我上了港台電視節目《哲學有偈傾》,之後,我和他和一些朋友及網媒,夾手夾腳寫了一些文章大力宣傳,最終節目反應比預期好.但我們這些嘉賓和友好網媒及KOL們,寫了這麼多文章,全部是義務性質.為何會這樣?因為若不這樣做,好的內容就會在社交媒體的大量資訊中遭到沒頂.
他在端傳媒寫了文章,希望提示臉書使用者,多注意「執一執」你個臉書,把垃圾資訊unlike, hide,主動管理你的臉書,才能確保優質資訊可以浮現在你面前,這也是我們這些傳媒人,向讀者作出極卑微的要求.他更提及一起上港台節目後的領悟:
//前一陣子跟朋友一起做一個電視節目的嘉賓,節目播出之日,朋友在社交媒體撰文談論該節目。到節目播出翌日,筆者也在社交媒體上撰文談談感想。後來兩篇文章都被網媒轉載。我跟朋友打趣說,我們真是負責任的嘉賓,上完節目還附送宣傳文稿。朋友說,現今這個媒體世界,若你不幫忙主動在Facebook宣傳,好東西也只怕石沉大海。有道理,但弔詭的是,因為內容過剩,很多東西容易石沉大海,而為免好東西石沉大海,我們產生更多內容。到最後,優質內容的傳播面有多廣,還是要看人們自己是否懂得對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,而如何在社交媒體上策展內容,應該是數碼媒體素養教育(digital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)裡非常重要的一環。//
文章連結:https://theinitium.com/…/20170807-opinion-francislee-algor…/